第32节 交通、教育、重工业_梦回二战2
优看小说网 > 梦回二战2 > 第32节 交通、教育、重工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节 交通、教育、重工业

  为了加强东北的交通发展,张学良亲自批示,命令东北的科研机构早日研制出中国本土第一辆汽车。实际上,即便东北此时能研制出汽车,也没有汽油,因为眼下的中国根本不产石油,国内需要的汽油、柴油、煤油都要要进口。张学良知道这种事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便另辟蹊径。在咨询过张子高、陈裕光、庄长恭、孙国封等一批化工专家的意见后,张学良拨款给东北交通部让交通部现行研究“能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机动车辆”,东北暂时不产石油,但煤炭倒是足够的。与此同时,农统局从河南和四川请来了两位人才,分别是河南籍的机械工程师汤仲明和四川籍的汽车制造工程师高国恕。这两位爱国的机械专家深感中国不能出产石油,都致力于研制发明不依靠石油而能前进的机动车。在被农统局邀请到东北后,汤仲明和高国恕被张学良任命为交通部的高级工程师,专门负责研制不用汽油的汽车。年底的时候,汤仲明和高国恕领导的研制小组研究成功了木炭汽车、桐油汽车、酒精汽车。当战争爆发时,成千上万的东北军人就是乘坐着这些黑烟滚滚的木炭汽车踏上前线的。

  张学良知道,中国的第一辆国产汽车正是东北的辽宁民生工厂在1931年试制成功的“民生牌”75型汽车,然而,“民生牌”汽车只生产出第一辆,“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东北被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国产汽车事业刚刚起步就戛然而止,在这之后,中国很多地方、很多机构先后进行国产汽车的试制工作,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国产汽车事业才真正地起步。换而言之,此时的中国是不能自己生产汽车的,是没有国产汽车工厂的,中国的汽车都是跟外国人买的。

  跟外国人买汽车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不但没办法满足民用需求,更加绝无可能满足军用需求和战争需求。创办汽车研发机构和第一家国产汽车工厂肯定是必须的,但不能急于求成。

  针对这个问题,张学良想到了一样“十分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工具。

  运输人员和物资,方法无非就这几种:火车、汽车、飞机、船、马、人的两条腿。中国军队的机械化水平很低,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也很低,大部分中国军人只能靠两条腿转战千里,因为中国没有那么多火车和稠密发达的铁路网,没有那么多汽车和稠密发达的公路网,没有那么多飞机,没有那么多船,没有那么多马,但是,有一种东西可以弥补军人们的两条腿和火车、汽车、飞机、船、马等运输方式之间的空白处,就是——自行车。

  根据测试和统计,在理想状态下:

  一个士兵负重25公斤以平均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一天能行军约40公里;

  一个骑兵负重50公斤以平均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一天能行军约150公里;

  一个摩托车兵负重50公斤以平均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一天能行军约400公里;

  一个自行车士兵负重25公斤以平均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一天可以行军100公里。

  数据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步兵在拥有一辆自行车后,负重相同,行军速度比步行提升了两倍,是徒步行军的三倍,一天或一夜可以行军100公里左右,相当于一个打了七折的骑兵,不仅如此,一辆自行车可比一匹马要便宜多了。当然了,这是“在理想状态下”。

  自行车的优点是非常多的,它物美价廉、工艺简单,不像汽车那样消耗油料,不像战马那样消耗饲料,在较为平坦的野地上十分好用,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时也不会成为士兵的较重的负担,灵活、轻便、快速、维修方便。

  首先把自行车用于军队的是最擅长打仗的、一旦研制出了什么新东西就琢磨着将其用于战争的德国人,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自行车在侦察、联络、警戒、小规模袭击中作用很大,真正将自行车在战争中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人。原先历史上,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对东南亚地区大肆进攻,由于东南亚的地形不方便坦克和汽车的使用,所以日军别出心裁地使用大规模的自行车部队,特别是在马来亚半岛,人手一辆自行车的日军在丛林中打出了有东方特色的“闪击战”,不但行军速度飞快,还让英印军在听到大量自行车的钢圈摩擦地面声时误以为那是坦克群从而不战而逃的“壮举”,因为日军自行车长时间的使用,轮胎磨烂损坏,所以日军骑的是没有轮胎的自行车,钢圈碾压石子地面时发出的声音,十分类似于坦克履带碾压地面。

  既然没办法大规模地生产汽车,那就先大规模地生产自行车,军民两用。

  考虑到东北军的机械化水平、东北的实力、中国的交通路况等因素,东北军组建自行车部队肯定会有很大作用,要比购买汽车、养马的成本低得多,自行车也不难制造,东北自产完全不成问题,中国在眼下虽然造不了汽车,但还不至于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张学良有点郁闷,不知道历史上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普及自行车,他经过反复思考,估计这是中国军队高层们战争思维僵化的结果。实际上,有很多物美价廉的杀敌武器都没有被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使用,比如对付坦克的燃烧瓶,之所以没用,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建造一个或几个大型的自行车工厂,这对张学良而言简直易如反掌,打定主意的他立刻说干就干。

  在培养东北人才这件大事上,张学良又陆续出台了几项政策。原先东北的高等学府都是不收女学生的,张学良规定打破惯例,全东北的适龄女童拥有和男童同样的上学权力,即便是父母双亲也不得阻扰自家孩子上学,违令者严惩不贷;东北的所有高等学府也招收女学生,同时即便不是中学毕业生,只要能通过入学考试,拥有上大学能力者,也可直接入学,并且不限年龄、性别、籍贯,学校免除学费、住宿费、就餐费等各种费用,都由政府掏钱,成绩优秀者可获得奖学金或出国深造的机会;另外,各大学、中学、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夜校,让普通民众也能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关内地区的学子或渴望上学的青少年也可以来东北留学读书,并可以申请在东北永久居住和工作。为增强东北女性的读书学习机会,张学良又出资,在原先奉天女子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师范女校等一系列女校,由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王婕女士担任东北师范女校的校长。除此之外,张学良还亲自设计了东北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服——实际上就是他大致先画个草图,然后再由专业人士进行具体的完善修改——传统风格加后世的流行元素,使得身穿校服的东北学生们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了提倡男女平等,让女性也能读书学习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张学良让自己的大夫人于凤至和二夫人谷瑞玉做榜样报考东北大学,于凤至报考经济学院(于凤至出身于商贾家庭,很有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谷瑞玉报考戏剧学院和外语学院。随后,东北的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此事,并刊登了张学良号召“男女平等、女生上学,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俗观念”的讲话。除此之外,张学良明文规定东北的所有用人机构不得歧视女性,必须对男性女性一视同仁。在张学良的促进下,东北大学在1929年上半年录取了超过三百名女大学生。香满路言情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小说、违背法律的小说,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k228.com。优看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k228.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